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大学是城市文化的肌理
南开区作为现代教育的发祥地
大学与城市
相互赋能、相互滋养、相互融合
在今年的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天开高教科技园共出现6次
重要性不言而喻
市委部署“十项行动”全面推进
也正开启着
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技园的大幕
“天开”,大幕拉开!
打造天开高教科技园的重要性
2022年12月末,天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天开园”这一规划概念被提出,当时就已经明确“要一体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启动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大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2022年12月30日,天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天开园建设规划方案,为天开园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
2023年1月11日,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工作重点之一,要“高标准启动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实现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打造成“国内有吸引力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2023年1月31日,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为天开园建设明确了行动方向。
……
南开区曾提出以海淀为师,在建设天开高教科技园的路上,南开区正在努力追赶。作为核心区,“环天南医大”片区其实和南开区曾重点打造的科贸街在地理位置上大部分重合。从时间上看,南开区科贸街和海淀中关村(6.160, -0.06, -0.96%)几乎同时起步,但多年过去,科贸街和中关村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在天开高教科技园的规划建设中,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无论政策制定,还是项目选择,抑或载体建设,都要用市场机制去推动,用市场理念去践行。无论是天津大学,还是南开大学,都是具有百年历史的知名高等学府。但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天开园建设,从提出到开建,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个“创新策源地”,一场“实干之旅”即将开启!
打造天开高教科技园的优势
2023年2月11日,略显阴霾的天气仍有寒意,在位于卫津路校区的天津大学科学图书馆,前来参加天津大学第六届校友创新创业新年论坛的各界人士相聚一堂,将二楼报告厅挤得热气腾腾,充满暖意。本次论坛以“科教融合、创新策源,为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技园贡献力量”为主题,知名企业家、科学家、创业家、投资家、大学校长、政府官员、在校师生参与其中,就“如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展开头脑风暴,共“话”天开高教科技园的建设蓝图。
据了解,天开园建设采取“一核两翼”总体布局。其中,南开区“环天南医大”片区为核心区;西青区大学城片区为西翼拓展区,津南区海河教育园片区为东翼拓展区。同时,2021年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就业报告显示,天津大学毕业生中留津就业的比例为40.38%,南开大学为29.79%,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参与天开园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要发挥大学在创新人才、知识和文化上的优势,集聚力量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更好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天开园的建设反过来也会支撑大学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科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们天津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
天津理工大学副校长张继东表示,围绕西翼的建设,学校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遴选一些优秀项目,“有两位杰青的项目,一个是做医疗器械可穿戴装备智能检测芯片集成,一个是利用纳米多孔金属技术做燃料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开发利用,只等天开园下一步场地拓展,项目就准备入驻。”
天津理工大学副校长张继东
南开区委书记马珊珊在论坛上,将南开区下一步支持工作进一步具体化:“一方面加强硬配套保障,以城市更新为契机,结合科技企业发展和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加快构筑高品质载体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落地提供基础支撑。另一方面全面提升软服务水平,推进企业培育由资金支持向服务支撑转变,做好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切实营造敢干敢闯敢投的良好氛围。让南开区成为安居乐业、创新创业沃土。”
天津市南开区委书记马珊珊
对于天开园未来的扶植政策,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毛劲松表示:“我们是研究了全国各地从南到北所有地方的政策,把最优惠的政策拿出来汇集到一起,同时在这些政策基础上研究更加优惠的政策,结合天开园的实际,结合九所高校共同创业的特点,设计了一整套34条政策,相信这个政策在全中国目前来讲是绝对的政策洼地!”
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毛劲松
对于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资金支持,在规划中,就已提到:主动对接头部企业和知名校友企业,对接海河产业基金、天使母基金、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设立创业种子基金,吸引科技、金融、创新团队、中介服务等各类资源入驻。
论坛上,市科技局副局长夏正淮表示:“对于天开园,我们要设立天开园种子基金。对于市场风险比较高的市场不能认同的,市场投资机构不能认同的重大科技成果,我们设立了‘天津市直投机制’—政府直接投资这样一种办法。同时设立了天津市天使母基金,后面还有市场化的基金、海河产业基金等整套、全覆盖的体系。”
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长夏正淮
......
正月十五之后的第一个周末,在天津这所知名高校的校友论坛上,能够吸引这么多天津市相关部门领导、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创业家齐聚一堂,可见大家对于“天开高教科技园”建设的关注和重视,优势不言而喻。
这样打造天开高教科技园
昨日,由市政府办公厅、市网信办、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推出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见行动 看效果──2023区长访谈”播出第五期,邀请南开区区长聂伟迅走进节目,围绕天开高教科技园核心区建设等相关话题和大家深入交流。
目前,天开园的规划蓝图已经绘就。据了解,今年,天开园核心区将围绕复康路、白堤路、鞍山西道、红旗路围成的1.1个平方公里作为先导区进行优化提升,把相关的载体打造好,对接好相关项目。同时,将持续推动“三园一基地”,即天津大学科技园、南开大学科技园、博士创业园和硬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目前在孵企业近200家。
围绕天开园区域,南开区将规划城市更新项目,沿复康路、鞍山西道、红旗路、卫津路围成的4.7平方公里,建设海河科学城,总计规划46项工程。其中一项工程就是生态工程,把天南大的6个湖、卫津河10公里的河道水系联通起来,让水的岸边绿树成荫。同时,增加音乐厅、咖啡馆、茶馆、小剧场、主题餐厅、展览馆等社交场所,让天南大的学子、校友创业者在海河科学城里居住、生活、工作,让校友们记得住青葱岁月、留得住乡愁记忆。
此外,复建天南街也是46项工程的一项。“天南街”原是连接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之间的一条街,这里曾是学校烟火气最旺的地方,因为连接两所大学,天南街自然成为两校师生交流的必然通道。复建天南街,不仅使得天南大校友的回忆有了承载之处,也将密切两校师生间的交流。
发挥两高校关键作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两校的参与和作用发挥关系到天开园建设的成效,在核心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南开区将进一步深化和两校的沟通和协同,发挥好两校的重要作用。研究天开园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天开园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天开园想要发展,首先要留住人。
南开区立足“创新南开”定位,拥有两所985大学,37所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把“科教立区、文化强区、商贸兴区”作为今后发展的一段时期内重点要做的“三篇文章”,科教立区方面,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大学是城市文化的肌理,南开区作为现代教育的发祥地,大学与城市相互赋能、相互滋养、相互融合,如何用好现有的宝贵创新资源,尽快地把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去支撑高质量发展。
建设天开高教科技园,南开区抽调20多名精干力量做好服务支撑,对接30余个优质项目,持续推动“三园一基地”(天津大学科技园、南开大学科技园、博士创业园和硬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目前在孵企业近200家,其中80%以上都是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校友创办企业,成长性好。已有16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近2亿元,为天开高教科技园奠定了孵化基础,营造了孵化氛围。
当下,天开园整个的政策已经制定,后期南开区计划要到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合肥、成都、杭州去做路演,宣传政策、推荐环境,把天南大的校友企业家们招过来,到天开园来发展。
南开区区长聂伟迅认为有两个答案。
答案之一是揭榜挂帅。就是从产业发展中发现问题,把产业问题凝结成技术问题,再把技术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回到大学和科研机构,回到原始创新的源头来,让问题“逆流成河”。
答案之二是运用利益共享机制。鼓励科研成果以作价入股等形式,分配对应股权。聂伟迅透露,“成果在市场上转让所得收入,教授和科研团队拿70%”。
建设天开高教科技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把良好的、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树立起来。
让我们祝愿天开高教科技园的未来更加美好,祝愿我们热爱的城——天津的未来更加闪耀,奔向星辰大海!